关于商务部58号公告锂电出口管制新政解读:高端锂电技术受限,储能市场影响有限!
10月9日,商务部与海关总署联合发布2025年第58号公告,宣布自11月8日起对锂电池、高端正负极材料及核心制造设备实施出口管制。这一举措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在业内及相关产业链激起层层涟漪,众多客户纷纷咨询其影响。太阳成集团tyc122cc小编结合公告内容和市场信息,在咨询相关单位之后,将公告内容深入解读如下,仅供大家参考。
该政策并非对锂电池出口“一刀切”,而是对高端电芯、关键材料和中后道设备的出口实施“许可管制”,主流储能柜使用的电池产品基本不受直接影响。
国家安全与产业升级的双重战略考量
此次出口管制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基于国家安全与产业发展的深层考虑。从国家安全层面看,列管的相关物项具有明显的军民两用属性,依法依规实施出口管制措施,符合国际通行做法,能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履行防扩散等国际义务。
从产业发展角度,一方面,通过管控高能量密度电池及关键材料,可保障国内下一代电池技术(如半固态电池)的研发与产业化安全;另一方面,中国在全球电池供应链占据主导地位,核心材料占比达85% - 95%。实施出口管制,能够避免关键技术与材料过度外流,维护产业竞争力。
此前,2025年7月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技术已被列入《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此次出口管制是中国在锂电池及设备出口管控上的又一重要举措,标志着中国锂电池产业从“规模扩张”向“技术主权”转型迈出了关键一步。公开行业数据显示,中国在锂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领域的全球市场份额均超过70%,在电池制造环节的产能占比超过80%,在此背景下,出口管制政策意义重大。
管制范围精准锁定高端锂电技术
公告显示,此次管制涉及锂电池及相关物项三大类别,覆盖从原材料到生产设备的全产业链。
重量能量密度大于等于300Wh/kg的可充放电锂离子电池成为管制重点,涵盖电芯和电池组,具体包括重量能量密度大于300Wh/kg以上的电芯、三代以上LFP/三元前驱体/富锂锰基及其工艺,以及负极与硅碳CVD等高规格产品。这一技术指标远高于普通动力电池水平,涉及当前最先进的电池产品。
多数人误解为对锂电池出口“一刀切”,实则是对高端电芯、关键材料和中后道设备的出口实施“许可管制”。
公告明确区分了管制边界,主要针对极少数高端三元和半固态/固态电池。主流LFP电芯能量密度在180–230 Wh/kg之间,动力三元多在250–270 Wh/kg,储能电芯更常见低于160 Wh/kg。
真正受限的,是极少数用于特种车辆、无人机、航空原型机的超高性能电芯,这类产品兼具军民两用属性,其技术扩散直接关系国家安全。管制采取“审批制”而非“全面禁止”,企业出口上述品类需获得官方许可,未纳入管制范围的常规电池产品(如当前主流储能系统ESS电池)出口不受影响。
材料领域的管控堪称“全链条封锁”,正极端,压实密度≥2.5g/cm³且克容量≥156mAh/g的磷酸铁锂、三元前驱体等高端材料被列入清单。负极端,人造石墨及其混合物自不必说,连造粒用的容积≥5m³造粒釜、石墨化用的艾奇逊炉、包覆用的容积>300L设备,以及对应的核心技术全被纳入管控。
目前来看,出口管制重点针对高品质锂离子电池,同时对下一代先进新型电池出口管控和国际技术合作带来影响。
对储能市场与全球产业链的影响
目前,这项政策对储能柜市场的直接影响有限。全球储能项目,包括储能柜,广泛使用磷酸铁锂(LFP)电芯,其能量密度普遍在160 - 220Wh/kg之间,头部企业的“高能版”也仅在230 - 240Wh/kg左右,远未达到管制所设定的300Wh/kg的高门槛。因此,市面上超过99%的储能柜产品所用电池不在本次管制范围之内,出口业务预计能正常开展。
不过,政策会推动一些深层次的变化。海外新能源汽车企业依赖高端电池产品的项目可能面临供应链调整压力,需要重新评估电池技术路线和供应商选择。若向海外供应能量密度≥300Wh/kg的高镍三元电芯(如用于欧洲车企旗舰车型),需额外申请许可,审批周期可能延长交付时间。
这一举措的实施,有望提升中国储能集成商的竞争力。政策限制了海外企业获取中国优质低价锂电池材料的渠道,迫使特斯拉等海外储能企业必须高价采购中国成品电芯或系统,推高了它们的生产成本。这将削弱海外企业与中国储能系统集成商的竞争力。
挑战与机遇并存
此次管制将会给行业出口带来一些短期挑战,例如企业需要适应新的审批流程,部分高端产品的出口可能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
从长期来看,这是一次重大的战略机遇。它有助于优化出口企业的市场结构,有效提升利润空间。同时,也将对中国锂电池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加强自主可控、引领产业发展、完善合规管理、深化品牌价值和全球化服务支撑能力等方面产生深远积极影响,尤其有利于锂电池产业链各细分环节第一梯队企业竞争力的强化。
以头部储能企业为代表,因其当前主要出口产品未触及管制红线,且已提前布局海外产能,预计不会造成大的影响。政策巩固了中国企业在全球电池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管制减少了低端技术外流带来的竞争,让龙头企业能集中精力攻坚固态电池等高端领域。
此项管制措施的出台,将直接影响全球高端电池产品的供应格局。全球几乎所有高端电池厂商的负极供应都高度依赖中国,此次管制将为中国在核心材料和技术垄断方面奠定话语权,决定全球产业走向。此前,高端技术低价外流导致“内卷”严重,甚至出现海外企业“买走技术反制中国”的尴尬局面,此次管制有助于改善这一局面。中国电池企业在常规品类(如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的全球竞争力未受影响,叠加海外产能布局推进,长期市场份额仍将保持领先。
应对策略与出货建议
距离11月8日政策实施仅剩一个月,根据以往经验判断,每次新增布控后海关总是会早于商务部正式执行时间之前1 - 2周开始布控。基于此,太阳成集团tyc122cc结合多年新能源产品出口经验,为相关企业提供以下专业建议:
一、提前准备报关材料
建议客户在货物唛头上注明比能量,且与报关申报要素保持一致(单位:Wh/kg)。出运货物请提供与实际申报比能量一致的相关证明资料,最好和报关资料一起提供。
二、合理安排物流计划
11月上旬预计会有大批量锂电池布控查验,锂电池类危险品建议提前排计划进港,对于进港计划受理较晚的建议做预进港。储能柜因需要船边直装,建议提前预进压车等候直装。
三、应对查验延误风险
为应对锂电池布控查验概率提高导致出运延误的风险,建议提前协调货物流和资料流,安排好发货、装箱、申报、报关、进港时间,同时做好备选方案,尽量减少出运延误导致的损失。
此次58号锂电出口管制政策,全球电池产业链的博弈才刚刚开始,也是中国在锂电池产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做出的重要决策。虽然短期内会给行业带来一定挑战,但从长远看,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国家利益的维护。企业应积极应对,把握机遇,在新的政策环境下实现更好的发展。